English

变人才所有为人才所用

——蒙西公司靠大学创一流企业
2000-08-05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杜弋鹏 我有话说

“浙江大学教授到了……”话还没有听完,总经理刘挨林推开饭碗连嘴都来不及揩一下,就甩开大步往外走。“吃完这一口也不迟呀……”有个副总冲着他的背影喊,刘挨林早已走得老远了。此情此景,不由得让人联想起“周公吐哺”的故事。确实,对刘挨林来说,每当有人才来访,他定要“起以待士,犹恐失天下贤人”。

刘挨林所在的企业叫蒙西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,坐落在内蒙古乌海市西,靠近库布其沙漠。出了绿茵如毯的厂区,就只见黄沙滚滚一片荒芜了。该企业虽然创造了同行业一流的业绩,但是和大西北其他企业一样,最缺少的还是人才。每当谈起人才这个话题,大家就摇头叹息,说:“你就是给再优惠的条件,人才也不肯来这大沙漠的边缘呀。”

西部大开发,最困扰西部的,就是人才。

刘挨林有时会自问自答,他问自己:“我出年薪100万元,中国一流的人才肯来吗?”自己回答:“不一定,不来的比率大些,因为,我没法给一流人才提供一流的科研条件,我们的基础永远也不可能和北京、上海相比。”如何在条件落后的西部吸纳一流人才?刘挨林终于想到了大学。

可以不拘一格用人才,为什么不能不拘一格用大学呢?于是,刘挨林开始上北京到上海下浙江赴南京……蒙西要变人才所有为人才所用。刘挨林说:“西部许多企业家有个误解,以为凡是所需人才,其人事关系就应该隶属于自己,这种观念落后了。知识、信息时代的人才是一种十分活跃的资源,不仅不发达地区难以实现人才所有,即使发达国家发达地区也不可能完全实现人才所有。我们不发达地区的企业要发展,没有人才不行,只能变人才所有为人才所用。如果这么做了,落后地区的人才、技术问题就不是一个太大的难题了。”

蒙西公司投入300万元,分别与北京化工大学、复旦大学、浙江大学建立了“蒙西—大学创新基金”,规定凡是用该基金研究的科技成果,蒙西公司可无偿使用。如果校企双方同意转让时,转让所得一半用于支付科研人员的奖金和校方的水电等费用,另一半转为创新基金。据权威专家测算,创新基金增值率不会低于40%,300万元创新基金除支付蒙西成果研究费用外,3年后可增值5倍之多,达到1600万元。

1998年以来,蒙西公司先后在国内众多著名学府及科研院所进行了50多项科研课题招标,有60名博士生导师和高级科研人员中标,中标金额达3000多万元。中标承担科研课题的科研人员除从公司得到科研费用和奖金外,3至5年内还可从成果产业化所得的利润中提取5%—12%的报酬。就这样,蒙西把科研人员和公司紧紧捆在一起,保证了技术的不断延伸和深化。

去年11月,蒙西发起成立了产、学、研相结合的联合体——蒙西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,共7家参加,其中5家是科研院所和大学。

蒙西借助“外脑”的同时,积极提高“内脑”功能。该公司于1997年成立了研发中心,针对公司产品中的实际问题开展研究。三年来,该公司先后取得国家级研究成果3项,自治区级成果5项,获得国家火炬计划2项。1999年,公司向北京、上海、深圳分别派驻科研代表处。代表处工作人员除完成收集该地区学术信息外,还要随课题攻读该专业的博士或者硕士学位,待学位拿到后,课题一般也完成了。蒙西公司将这种作法称之为“成果研究、人才培养并头莲工程”。几年后,一大批公司自己培养的博士、硕士就可挑起公司科研工作的大梁。

内蒙古大学一位教授总结蒙西“不拘一格用大学”说:“他们闯出的路子不仅适合自己,对所有西部人,都是一个有益的启示。变人才所有为人才所用,你就可以拥有一流的人才和一流的思维。”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